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全球制造业版图日本的高端产品,为什么至今仍

来源:信息系统工程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9-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封面/图虫创意 据专家说从今年开始,制造业或将面临连续十余年的下滑。其中诸多因素不必多说,就大势而言全球或区域经济之涨跌起落也都是客观规律。然而,不管大的经济周期如

封面/图虫创意

据专家说从今年开始,制造业或将面临连续十余年的下滑。其中诸多因素不必多说,就大势而言全球或区域经济之涨跌起落也都是客观规律。然而,不管大的经济周期如何变化,中国的制造业似乎一直都处于纠结和挣扎之中:普通员工不用说,每天起早贪黑加班熬夜都是常态,老板虽说有些年份挣了些钱,但每天也是疲于奔命,耗肝耗肾。经过40年的高速发展,我们终于意识到:瓶颈真的到了。

中国制造如何能够快速突破瓶颈期?抛开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文科因素”不谈,下面的从技术和产业角度探讨这些问题。

1/ 全球化产业分工造成如今制造业格局

从工业1.0到4.0基本上都发源于欧美。欧美的制造企业通过“全球化”,“自动化”和“知识化”完成了对全球制造资源的整合。

全球化产业分工造成如今制造业格局

1)全球化。全球化让欧美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支配全球的资源:从非洲、拉美、中东等地区获得能源及矿产;同时,把产品组装,测试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亚洲国家。自60年代开始,欧美发达经济体就开始逐渐将纺织,家电等行业转移到日本、亚洲四小龙、中国和东南亚其他国家。而产品研发,品牌运营等附加值较高的业务仍然留在了本土。该话题无须赘述。

2)自动化。这里的自动化的内涵实际上包括了“信息化”,泛指通过对生产设备和生产系统的技术升级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企业运营行为。说白了就是“机器换人”和“软件换人”。

与中国现在面临的状况相同,当时的欧美及后来居上的日本在制造业转型升级问题上也面临着两个选择:技术升级还是产业转移。产业转移就是上文提到的“全球化”,而技术升级就是本段将要论述的“自动化”。

上个世纪是工业技术和全球化并行发展的大时代。随着逻辑控制器,运动控制器、计算机技术、信号处理技术、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的成熟及其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生产设备自动化程度大幅提升,出现了诸如工业机器人、加工中心这类复杂的标准工业设备,无人或少人工厂也越来越多。但是由于技术和成本的制约,欧美日的制造企业并没有能力实现全面自动化,而是把自动化成本较高的装配和检测环节转移到中国和东南亚国家,把容易实现自动化的环节以及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在本土完成了技术升级。最典型的容易实现“自动化”的生产环节包括:高附加值工业原料,工业元器件和关键零件生产。精细化工,半导体,工业元器件生产等行业都属于这类生产环节。而这些产业都是资本密集型产业,自动化程度非常高。

3)知识化。知识化是往往被忽略的一个方面,简单讲就是梳理和分析实践经验,将其体系化、理论化,成为知识的过程。之后,这些知识再被包装成服务、培训、软件等产品销售给企业和机构,产生价值。

随着产品和生产系统复杂程度及技术难度的增加,生产企业往往无法独自解决所有问题,而是请教专业的团队,由此催生出大量的咨询公司,包括工程、技术、管理、信息化等方方面面的咨询。服务的环节包括:产品研发、企业运营管理、复杂仪器及软件的研发、结构设计、新材料测试等等。

自二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从生产技术的微观层面看,应该说是战争期间积累的大量军事科技,军工技术,生产能力以及工程技术理论迅速应用到民用领域,促进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工业3.0的爆发。在这个时期也产生了很多工程理论和管理思想。高能物理,流体力学,自动控制理论,信息论,系统工程,运筹学也都是因战争而产生。

二战结束后,欧美国家的制造业独领风骚,大批量的高品质生产模式应该说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相关的生产管理理论也完全成熟。例如,互换性,公差,标准化,就是大批量生产模式下产生的工程思想。同时质量控制方法、质量管理体系也逐渐完善和成型,出现了权威认证机构和培训机构。

70年代,日本经济起飞,东方管理大行其道,诞生了看板管理、精益生产、田口方法,全员质量管理等;90年代由于产能过剩,欧洲制造业开始了第一次转型升级,开始针对细分市场需求开发更多的产品。在当时,面向用户需求这个概念便已经成为学界热点议题。例如并行工程和敏捷制造思想就是为了满足小批量生产应运而生的;全球化异地生产使生产系统日益复杂化,迫使跨国企业采用MRP、MRPII、ERP系统对其全球制造资源进行管理,也随之产生了一大批为企业提供战略、信息和管理服务的咨询公司,催生了制造服务业的成熟。

文章来源:《信息系统工程》 网址: http://www.xxxtgc.cn/zonghexinwen/2020/0914/714.html



上一篇:我国时速 600 公里常导磁浮系统已基本具备工程化
下一篇:郑州中科集成电路与信息系统 产业创新研究院揭

信息系统工程投稿 | 信息系统工程编辑部| 信息系统工程版面费 | 信息系统工程论文发表 | 信息系统工程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信息系统工程》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